-
聞一多贈章華羅庚
抗戰時期,聞一多和華羅庚同在西南聯大擔任教授。1941年,為躲避日軍的飛機轟炸,他們寄居在昆明北郊距城十幾裏的陳家營楊家宅院同一屋檐下,隔簾而居(兩家當中沒有隔牆,僅用一塊布簾相隔),結下了深厚情誼。
-
張治:深入錢鍾書的學問世界
《錢鍾書的學術人生》這部書是由部分舊文與幾篇新作分主題編輯彙集而成,包括了“歷史與記憶中的錢鍾書先生”“錢鍾書先生的學問與趣味”“錢鍾書先生的宋詩研究”以及“《錢鍾書手稿集》管窺”四個部分。
ZUO JIA YIN XIANG
01謝冕:亂書房記
我對於書,是又恨又愛。愛是真,恨是假。幼時母親教我“愛惜字紙”,一張紙條都捨不得扔,何況是書!但我實在難以忍受書籍對我的“壓迫”。
02老舍的世界與世界的老舍
老舍不僅在英國、新加坡、美國、蘇聯、日本等國留下了親切而富有影響力的足跡,其作品也因鮮明的民族性、現代性被翻譯成數十種文字,在全世界廣泛傳播。
03馮至與里爾克及其詩歌之翻譯
早在馮至的青年時代,也就是他剛剛步入詩人生涯時,即已鍾情於里爾克。這主要受惠於他的本家叔叔馮文潛,馮文潛在留學德國學習哲學和美學,1925年回國探親時向正在北京大學學習德語和德國文學的馮至介紹了詩人里爾克。
04暮年之戀文作伴——祭宗英
許多人都想知道,趙丹逝世後多年,宗英何以會想到嫁給亦代?我也曾半開玩笑地就這個問題直率地問宗英,她説……
儒學中的“武”
近代以降,國人反思中華民族落後捱打的原因,有人歸咎於儒家文化,以為其缺乏或限制了勇武精神,難於造就陽剛的國民性格、堅定的國家意志。
來源:光明日報 | 楊甜 楊傳召 2021/01/14
李傳璽:胡適與新式標點符號
1915年,胡適在《新青年》發表了《論句讀及文字符號》一文,提倡新式標點符號,在學術界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
來源:人民政協報 | 李傳璽 2021/01/14
唐文治:一位“開倒車”的大學校長
唐文治(1865-1954),著名國學大家,字穎侯,號蔚芝,晚號茹經,光緒十八年中進士,官至清農工商部左侍郎兼署理尚書,入民國後曾任大學校長。他豐富的人生經歷引來不少學者的關注。
來源:澎湃新聞 | 汪春劼 2021/01/13
經學學者撰寫的經部善本書志
“所謂學者,就是一個通過讀書來獲取知識形成思想解決問題的人。書有未曾經我讀,於是就儘量找到書的提要或書志類書來充實知識。就我這樣一個沒人指點讀書迷津的人而言,就更只有拜提要、書志為老師。”
來源:澎湃新聞 | 虞萬里 2021/01/13
王元化:以生命證悟獨立精神的思想者
西藏文大藏經,多龍樹馬鳴著作而中國未譯者。即已譯者,亦可對勘異同。我今學藏文甚有興趣,因藏文與中文,系同一系文字。如梵文之與希臘拉丁及英俄德法等同屬一系。
來源:中華讀書報 | 吳琦幸 2021/01/12
慕津鋒:關山月與劉白羽的友情
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字畫庫中,收藏有一幅長128釐米、寬52釐米的珍貴《墨梅圖》。畫家以篆書筆意寫枝幹,以雙勾法畫梅花,以沒骨法點蓓蕾,枝幹如鐵,蒼勁有力,繁花簇擁,氣韻生動。
來源:華西都市報 | 慕津鋒 2021/01/12
葉嘉瑩:何為“弱德之美”?
日前斬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的《掬水月在手》,以獨特的影像語言,詮釋了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提出的 “弱德之美”。
來源:文匯報 | 葉嘉瑩 2021/01/11
從淦女士到馮先生——作為教師的馮沅君
馮沅君(1900—1974),河南唐河人。作家、學者。1922年畢業於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系,192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
來源:光明日報 | 張可禮 2021/01/11
沈衞榮:陳寅恪與佛教和西域語文學研究
西藏文大藏經,多龍樹馬鳴著作而中國未譯者。即已譯者,亦可對勘異同。我今學藏文甚有興趣,因藏文與中文,系同一系文字。如梵文之與希臘拉丁及英俄德法等同屬一系。
來源:《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沈衞榮 2021/01/08
《西遊記》如何給宋詩做註腳
古代詩文註釋,按一般通則,名物、典故等,當然得往上追根溯源,這樣方能説明來歷,讓人領會詞語本來含義及事物原初的情景。但我們也常常有這樣的感受,有時在古詩文註釋中……
來源:光明日報 | 楊建民 2021/01/08
20世紀50年代中日書籍交往管窺
筆者日前在南京大學檔案館查閲有關檔案、史料時,無意中發現了中國學巨擘吉川幸次郎(1904-1980)在1957年與南京大學方正的信札,該通信札很好地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中日學者之間書籍交往。
來源:中華讀書報 | 謝歡 2021/01/07
胡智鋒:紀念夏衍誕辰一百二十週年
他超過60年的從業生涯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是留給新時代中國電影事業的寶貴理論資源,是中國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的重要思想動力。
來源:中國藝術報 | 胡智鋒 2021/01/07
許晚成:“無名之輩”的新年夢想
1933年新年伊始,《東方雜誌》第三十卷第一號“新年特輯”於當年1月16日印行,這一期雜誌推出了一個特別的欄目,是邀請數十位各界名流發表與廣大讀者分享新年裏特別想實現的夢想。
來源:北京青年報 | 周惠斌 2021/01/06
林語堂繪製“魯迅打狗”漫畫
1923年夏,林語堂從德國萊比錫大學獲得語言學博士學位後回國,經胡適推薦,被北京大學聘為英文系教授。
來源:北京青年報 | 周惠斌 2021/01/06
“讀書破萬卷”中“破”字的理解與英譯
語言學家、四川大學教授張永言先生所著《語文學論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是其三部重要語言學著作(另外兩部是《詞彙學簡論》和《訓詁學簡論》)中的一部,早年在語文出版社曾一版再版,深受讀者喜愛。
來源:澎湃新聞 | 吳其堯 2021/01/05
西南聯大文學研究中的雲南文化視角
在當前的西南聯大文學研究中,“戰爭”與“現代性”是研究的兩個主要切入口,這自然有其必要的合理性,但也對回答“西南聯大文學之所以是西南聯大文學”帶來了一定程度的遮蔽,在這種遮蔽之下,雲南文化與西南聯大文學之間的關係長期被忽視。
來源:《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李直飛 2021/01/05
劉衞國:朱自清日記中的細節與真實
朱自清有記日記的習慣,其留存的日記,後被其子朱喬森整理,作為《朱自清全集》第9卷和第10卷出版。這兩卷日記,雖然有刪節,有錯訛,但其史料價值依然突出。
來源:《新文學史料》 | 劉衞國 2021/01/04
甘正氣:劉備的文學修養
劉備主要是一個政治人物,有較高的管理和軍事才能。他有文學修養嗎?我們不妨通過《三國演義》這本書來看看作為文學形象的劉備是什麼樣的。
來源:光明日報 | 甘正氣 2021/01/04
重讀《平凡的世界》:多重辯證法
伴隨着中國社會的個體化進程,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塑造了個人歷經苦難,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範式。這一範式契合了1990年代以來中國發展的核心理念,並有效地鼓舞了青年。
來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 嶽雯2021/01/13重讀《紅樓夢》:有情天下在此岸
在曹雪芹看來,生命的核心是一個“情”字,因此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就是追求“有情之天下”。
來源:文匯報 | 葉朗2021/01/07重讀《端午節》:啓蒙者的世俗轉向
魯迅1922年6月懷着自覺的“諷刺小説”文體意識創作了短篇小説《端午節》,其“諷刺小説”文體觀是通過講授中國小説史、研讀《儒林外史》建立起來的。
來源:《文學評論》 | 董炳月2021/01/04